从《三国志》纪录 看陈寿如何美化历史人物
在上一篇文章中,我们深入剖析了陈寿笔下的曹操,分析了陈寿在纪录青年时期曹操的情况时,是如何妙笔生花,很是隐晦地通过文笔和词句美化了曹操。这篇文章,我们继续剖析陈寿笔下的曹操,看看在曹操青壮年头期,陈寿是如何美化他的。可以绝不客套地说,陈寿在《武帝纪》中险些通篇都在用种种方式美化曹操,只要能下笔的地方,陈寿一般都使用上了。我们首先要考察的,就是曹操成年后出仕做官的几年履历。
《武帝纪》中纪录说:“光和末,黄巾起。拜骑都尉,讨颍川贼。”在这短短十四个字里,陈寿没有放过一丝一毫的时机,美化曹操。首先,陈寿先容了一下大配景。
光和末年,黄巾起义开始。接着,陈寿先后用了三个字,“拜”、“讨”和“贼”来从差别角度美化曹操,贬低农民起义军。曹操在成为骑都尉之前,官职是议郎。
《汉代官制与外戚政治》中写道:“东汉时期,凡地方议郎官(含)之下的官职,皆不用拜,而用迁。朝廷议郎,只有在特殊情况下,才用“拜”字。”骑都尉官职和议郎在同一级别,自然也不应该用“拜”字。
显然,陈寿在这里写“拜(曹操)骑都尉”,是很是不合适的。不外需要指出的是,这种“黑暗美化”诸侯王的笔触,在古代很是常见。田余庆在《秦汉魏晋史探微》中解释,说这种笔法是当朝或者后世史官对于诸侯王的一种不成文的美化。
如果说“拜”这个字是对曹操的合理美化,那之后的“讨”和“贼”二字,就是带着时代的有色眼镜美化曹操了。熟悉正史的朋侪们应该知道,在中国古代历史上,站在历史进步一边的农民起义军,因为时代所限,始终被古代王朝的统治者称谓为“贼”,对这些农民起义军的平叛,就叫“讨”,也就是朝廷讨伐。
这种状态,一直到太平天国起义才有一些基础的转变。东汉末年时期的黄巾起义,自然不能免去这种运气。其时险些所有史书都称谓黄巾军为“贼”。陈寿说曹操“讨颍川贼”,是有着前提和表示的。
首先,既然黄巾军是贼,那么自然就会给人以欠好的印象,这就带入了很深的偏见。其次,曹操既然是去剿贼的,那么他自然就代表着好的、正义的一方,也就在一定水平上认可了他行为的合理性与正当性。在这句美化之后,紧接着是一句更有水平的美化。如果我们深入分析就不难发现,陈寿的笔法是何等厉害。
曹操扫平这些“贼兵”之后,因为作战有功,朝廷让他去啃了一些硬骨头,让他去治理一些很是欠好治理的县城。最终“征还为东郡太守”之时,曹操拒绝了朝廷的任命,这件事,陈寿这样写道:“不就,称疾归乡里。”这七个字,从字面意思看,颇为简朴。
朝廷让曹操去当太守,曹操拒绝任命,然后说自己病了,就回到了家乡。看似平淡无奇的一句话,其实是陈寿对曹操的美化。固然,陈寿在这里美化的水平就更高明了。他先后用了省略重要信息、淡化信息两种措施,不光资助曹操化解了一些不太好的事情,甚至还美化了曹操。
首先,从历史上看,曹操这次拒绝朝廷任命,绝非因为什么得病,而是尚有原因,这件事在《魏书》中有纪录:“于是权臣专朝,贵戚横恣。太祖(曹操)不能违道取容,数数干忤,恐为家祸,遂乞留宿卫。
拜议郎,常托疾病,辄告归乡里。”大意是说:于是那些握有大权的大臣们越来越跋扈,曹操无法控制住这些人,反而冒犯了他们许多次,因此曹操担忧这些人的抨击,晚上睡觉都要留着卫兵在身边。厥后拜了议郎(又是美化),曾经推脱自己有病,就回老家了。
这明白是曹操对这些狂妄跋扈之臣无能为力,然而陈寿这方面的信息一个字也没有提。只是说曹操托病没有上任,并没有说明原因。这显然是在用省略重要信息的方式美化曹操。
同时,陈寿还可以淡化信息。曹操不上任的主要原因是他无能为力,陈寿即便隐藏了这则信息,也罢,但陈寿说得似乎是曹操仅仅因为疾病而不上任一样,这样就不光隐藏了信息,还可以扭曲了因果关系,增强了曹操不上任是因为得病这样一个信息。
私以为,如果陈寿这句话只是写“久之,征还为东郡太守;不就,归乡里”会更好一些,然而他加上了“称疾”两个字,就有过分美化之嫌了。
本文关键词:威尼斯网址,从,《,三国志,》,纪录,看陈,寿,如何,美化
本文来源:威尼斯官方网址下载-www.lanyumedia.com